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阿朱說 (ID:azhushuo),作者:呂建偉,原文標題:《中國企業上IT的常見動機》,題圖來自:unsplash
我過去寫過文章,介紹過中國企業信息化的五段歷程:
1985~1995年:中國進行雙軌制經濟,國家為了統一管理熟悉的計劃經濟和不熟悉的市場經濟,統一管控住企業的七寸,搞財、稅、銀的監管。所以企業被迫上信息化。
1995~2000年:中國開始改革,民營老板接收了國企的工人,為了防止國企工人遺留下來的拿公家東西陋習,于是借助當時流行的局域網聯網技術和共享大型數據庫技術,搞多部門業務邏輯勾稽關聯。比如你不交掛號費就不能看病,你不繳費就不能開藥不能做檢查,這樣就防止了跑冒滴漏。
2000~2005年:中國2001年加入WTO,中國企業開始來料加工、代工生產、出口制造。所以外向型客戶、外向型訂單、外向型產品、外向型技術、外向型資本。發包方為了整合全球產供銷鏈條聯動,所以要求中國企業上線企業信息化,以便讓中國生產資源隨訂單變更和設計變更而快速聯動。
2005~2010年:中國企業迅猛發展,全國發展、多元化業務發展,要求集團統一管控,開啟集團統一管控信息化。
2010~2015年: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,歐美出口制造訂單萎縮,但產能又降不下來,出口制造廠商被迫出口轉內銷、批發轉零售、線下渠道轉線上渠道,開啟電子商務信息化熱潮。
這30年來梳理下來,大家看到了中國企業上線IT的動機。那么我就把這些動機歸類洞察一下。
一、壓力導致上IT
(1)政府要求
1. 政府監管,如財、稅、銀行資金監管,安全生產監管、環保能耗監管、社保監管……
2. 證監會監管要求。
企業本身無需求,但這些監管要的信息不上報的話,要挨揍。
(2)上級主管機關要求
1. 響應上級主管機關的號召,比如發展數字經濟等等。其實大部分企業本身是沒有這個需求的。
2. 國產化替代要求。大部分企業也是上級要求。不過有些企業是真被迫要做國產化替代。沒辦法啊,是有些企業真上了中美貿易摩擦封鎖名單了,這是個被迫的真實需求。
(3)金主要求
1. 全球產業鏈整合聯動。
2. 質量監管、環保原材料監管……
沒辦法,必須被迫做啊。不做,金主不給發包發訂單啊,這是衣食父母啊。其實企業本身是沒有這個需求的,對于企業來說,這是個偽需求。
(4)競爭壓力
1. 巨額資本驅動的電商企業(電商平臺)競爭。
對于消費品行業,這個競爭壓力是真實的,這是個被迫的真實需求。不過國家近2年打擊互聯網資本無序擴張,這給傳統線下實業減了壓,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。
二、動力
(1)政府支持
給補貼錢、給優惠稅或退稅、積極扶持推動上市……
為了響應政府支持,上套IT系統裝裝門面,或者有理由把政府給的補貼款花出去。而對于企業真實業務經營,沒啥真實訴求。這都是偽需求。
(2)剛剛搬遷新園區或剛剛上市
好馬配好鞍嘛,就跟普通人買了新房就想新裝修、買新家電新家具一樣,企業也是乘機會把IT系統也換換,虛榮唄,這是偽需求。
還有的企業剛剛上市,義氣風發,給自己定了新時代新的發展戰略目標:進入中國(世界)五百強。當然要好馬配好鞍,打好基礎,未未來做好準備
(3)CEO業務管控訴求
一開始,企業就一個單點的時候,CEO關注的是防止員工跑冒滴漏。這是企業真實的上IT系統的訴求。
后來企業開始全國開展業務甚至全球開展業務,企業要多元化開展業務,家大業大,必須要統一管理起來。這也是企業真實的上IT系統的訴求。
(4)CIO訴求
CIO想擴展勢力業務范圍,想擴大IT預算,然后策劃了一堆IT項目立項。這都是偽需求。
從中國企業信息化發展歷程的梳理來看,從企業購買信息化的動機來看,中國企業真正業務需要而且剛性需要的IT并不多。可能我是錯的。大家再幫我補充補充,中國企業還有哪些上IT的真正且剛性的動機?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:阿朱說 (ID:azhushuo),作者:呂建偉
相關文章
- IT外包公司談:站上風口后,IT運維的新邏輯在何方?2022年05月14日
- 北京IT外包:企業IT資源合理配置是必要的2022年04月25日
- 北京IT外包:通過IT外包服務,企業可以得到的固有優勢2022年04月24日
- 北京IT外包:IT外包信息化管理幫助企業發展更強大2022年04月22日
- 北京IT外包:IT外包通過IT管理降低企業IT系統成本2022年04月21日